南京波仕卡科技有限公司
首页 | 联系方式 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手机站
产品目录

联系方式

联系人:业务部
电话:025-8756148
邮箱:service@dgnuobei.com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正文

彩电巨头集体限产

编辑:南京波仕卡科技有限公司  字号:
摘要:彩电巨头集体限产
“从全球来看,液晶电视的增长将进入个位数时代,这是行业对2011年的普遍预测。”1月14日,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对记者表示。

从2009年的37%,到2010年的15%,再到2011年的个位数增长,全球液晶电视高速增长走到拐点。而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也同样从2009年的三位数增长,下滑到2010年的28%,至于2011年,行业普遍预测增长率则在15%以内,尤其是城市市场的增长率将基本停止。

出于这种悲观的预测,以及2010年上半年出现的行业性库存危机阴影,主要液晶电视制造商都选择了限产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销售周期调整。

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,包括三星、LG、索尼等行业前6名厂商,以及TCL、创维等6家中国本土品牌在内的总共 16家液晶电视品牌制造商已经调整了液晶电视的生产计划,预测其生产总量将从2010年11月份的1830万台降到2011年3月份的1540万台,而 2011年一季度4630万台的生产总量则环比2010年四季度减少了12%。

2011增长乏力

虽然索尼、三星等外资品牌自2011年元旦开始就采取了降价20%的策略,不少国产品牌采取了跟进措施,但国美电器有关人士表示,液晶电视的销售增长在个位数以内。而同期其总体销售数据却有25%以上的增长。

调查公司中怡康针对国内100个城市的平板电视销量监测数据显示,2010年12月27日至今年1月9日的两周内,国内一级城市平板电视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,同比增长率为-1.6%。

DisplaySearch中国区市场总监张兵表示,“其实一二级市场平板电视的负增长去年第二季度就开始了,而第三季度整体中国平板市场也出现了 2%的负增长,虽然第四季度恢复了10%以上的正增长,但这主要是因为家电下乡带动平板电视快速增长。”去年家电下乡带动液晶电视销售超过400亿元,同比增长1.7倍。

对于城市市场的萎缩,杨东文分析说,“从2004年到2010年中国的主要城市家庭基本上完成了从CRT到液晶电视的替代,虽然我们有LED、3D等新技术电视的推出,但是这些并不足以成为用户马上更换的理由。”

然而在一些彩电厂商看来,2011年不仅城市市场的增长会继续萎缩,农村市场的增长同样不容乐观。一位彩电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,“去年家电下乡彩电销量大涨是因为限价从3500元上调到7000元,今年家电下乡并没有大的调整,所以液晶电视的增长能维持20%就不错了。”

出货量预期的下降也让彩电商减少了面板的采购。DisplaySearch的报告显示,2010年11月份中国进口液晶电视面板总量为510万片,12月份为500万片,预测到2011年1月份将减少到460万片,2月份将减少到320万片。

而从全球市场来看,由于北美市场持续负增长,欧洲市场增长也下降到5%之内,而日本市场的以旧换新政策退出后其2011年增幅也将大幅下降,这样三星、LG、索尼、松下等主流品牌也都下调了各自的生产计划。

面板价格:无奈的场外因素

面对需求萎缩,彩电厂商需要调整生产计划,以实现供求平衡。但是相对于拥有上游面板资源的跨国巨头而言,中国本土彩电厂商最为关心的是面板价格的涨跌,这也让他们感到最无奈的场外因素。

2010年中国彩电出现的行业性库存危机就是因为对市场预测过于乐观,导致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面板采购,结果是市场需求增长放缓让彩电企业累积了大量的库存,而提前采购的面板又由于后期价格的连续下跌导致巨大的跌价损失,仅仅TCL多媒体就为此付出了9.11亿港元的损失。

DisplaySearch的最新报告指出,2011年第一季度,玻璃基板、彩膜、偏光板、LED管和导光板等液晶面板主要材料与元器件在供需上基本均衡,而因产能利用率调整,2011年1月份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较2010年12月份将降低2%;2月份适逢中国春节假期,出货量将再下降7%;但3月份有望大幅反弹,出货量预估将超6000万片。其预计,全球前5位液晶面板制造商的库存量已于2010年年底降到了安全水位。

张兵表示,“虽然液晶面板制造商将于1月和2月降低产能利用率。但到3月份全球产能利用率将有望超过90%。”

虽然三星、LGD近日喊出了液晶面板3月有望涨价的声音,但是彩电厂商也有着不同看法。杨东文表示,“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增长将是个位数,而液晶电视新增生产线也不超过5%,所以面板供应将保持基本平衡,面板涨价没有依据。”
上一条:江苏通信业务收入全国第二 3G用户破500万 下一条:太阳能电池“隐身”玻璃窗